我們在系列文章中看了物聯網在家庭、城市發展、營運、營銷上不同面向的觀點,這一波大概會是繼工業革命、信息革命之后,新的一波改變人類社會的巨大浪潮,但別忘了,還有一個 AI 呢。
AI的一大重點就是透過大量的數據去比對出模式,進而發現事物的關聯性,在人類所有行為都被數據化的同時,我們能不能夠借助這個人在某些面向的所有數據,比對甚至預判出這個人的意圖與行為?
中國的阿里雙十一,在設計師設定好的框架之下,運用人工智能結合每個帳戶以往的數據,生出半訂制的 1.7 億個 BANNER。如果喂養的數據量再翻十倍呢?包含你的GPS位置、過去的健康數據、申請保險的紀錄、甚至使用共享單車的頻率、長度跟強度?
你覺得阿里所打造的 魯班系統 到 電影人造意識 (Ex Machina) 中的人工智能距離有多遠?
好啦以技術距離來看其實超級遠的,但是在我們死亡之前看的到這樣子的社會來臨嗎?就技術發展的指數性質而言,它在時間距離上是相對短的。就跟我們在十年內看到整個智能移動裝置炸開來一樣,我們應該是有機會遇到。
所幸我們還是有一些很好的技術如區塊鏈、洋蔥網、光通訊等等可以在隱私上做一些努力,不過,又有多少人會在使用服務之前詳細閱讀使用者條款呢?
再來,我們很快會面臨到一個問題:
從感測到運算依據,從運算結果到人機互動的這些過程,我們在這方面的思考幾乎是空白的狀態,這里的空白不是指方法上的,而是我們有沒有思考過技術與人的關系?當我們透過各種傳感器累積大量數據并使用在商業運作上、在追求方便與效性的同時,這些技術正在將我們轉變成什么樣的物種?人跟科技是一種互相形塑的關系。 梅琳達·蓋茨正提出一種觀點,認為在AI研究中如果沒有足夠女性參與,我們將會造成整個系統性的偏見,而這在未來整個系統成型后是很難逆轉的。
面對即將到來的巨大的設計空間,此時物聯網中的互動模式、感官經驗、互動質量、跟我們預期達成的效果,都是每個相關人員需要將自己置身在場域中去思考的事情,未來幾年內,對于互動設計、體驗設計的人才需求也會大漲,就跟前幾年的 mobile UI/UX Designer 需求一樣。
那么,我們可以試著從物聯網的幾個層次來看設計物跟使用者的相互關系:
第一層是透過網絡,讓對象相互鏈接,共享信息并喂養給運算的中心,連網對象將從2009年的25億飛越至2020的300億(數據源),而它會從工廠、家庭、城市這些面向開始滲透與普及,并產生大量的數據,這些數據會是喂養AI的最好飼料,幫助我們生活更加便利、同時也產生各種新的商業模式與需求。
第二層的價值則會來自于讓信息能力依附在對象上,于是各種物體有了網絡上的“分身”,成為信息的提供者、人與人互動的觀察者,而對象本身的物理訊息也將被抽象化,透過掃描建立對象本身的空間定位甚至是3D模型,這時可以把網絡視為現實空間之外的第四個維度,而相關的資料會成為它在原先物理世界的材質、尺寸、強度、溫度、年紀等另外的信息附加。
比如一張桌子會原生具備壓力、聲音、溫度的傳感器,這些數據會辦隨著桌子的身份證 - ipv6 出現在網絡之海上,可以被偷取、監測、還原、甚至再現空間中正在發生的事件。
接下來,產品本身已經不是工廠出來就完形的設計物,在進入環境時,本身會演化、甚至鏈接其他產品成為一種服務,此時,人與對象的互動關系會決定其與品牌的印象與連結,整個空間中的感官經驗、操作時的互動狀況、訊息呈現的流暢程度等都會成為使用者評判品牌關系的基礎。
最后,傳感器會不會像一種基本置層?微軟曾在前幾年提出了一個激進的設計宣言,宣稱“沒有觸碰功能的屏幕應視為壞掉的屏幕”,而在20年后,或許我們接觸到每個對象時,都會不自覺檢視他的互動狀態,然后將沒反應的對象視為待修理?
相關鏈接
http://www.shixina.cn/ask/63.html
http://www.shixina.cn/ask/61.html
http://www.shixina.cn/ask/38.html